新闻动态 茶与文化

英德红茶大事记(下)

时间:2017-12-15 14:31:15 浏览次数:3648 来源:原创 编辑:红门红茶业

1987年1月,英德县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场成立,其前身是1964年建立的县茶树苗圃场。


1987年1月,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选育的英红一号被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


1987年1月23日,英德县茶叶局写出《请求增加茶叶技术人员编制和经费的报告》上报中共英德县委、英德县人民政府。


1987年3月9日,英德县茶叶局写出《关于我县茶叶生产贷款的承贷、发放及回收问题与意见请示报告》上报中共英德县委、英德县人民政府。


1987年5月21日,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以粤经贸计字[1987]340号文《同意将英德县大叶红碎茶基地建设列为省出口生产体系第145号项目》。同意英德县再发展新茶园3万亩,建设年产250吨的初精制合一的红茶厂4座,要求于1990年前建成,项目总投资520万元,国家与地方各投资260万元。


1987年5月,我国著名茶叶专家、国家农业部农业司副司长高麟益一行,在广东省农业厅领导陪同下,视察调研英德茶叶基地建设情况,认为英德茶叶基地搞得有声有色,表示满意。


1987年6月12日,英德县茶叶局写出《关于给予我县新发展十二万亩新式茶园投资贷款的请示报告》上报中共英德县委、英德县人民政府。


1987年6月17日至21日,英德县委、县政府组织茶业参观考察团17人前往吴川廉江参观考察。团长吴东明(县委常委、茶叶办公室主任)。副团长陈兰镜(县人大副主任),成员有陈杖洲(茶叶局)、吴祥光(外贸局)、梁祖礼(农业局)、陈元招(桥头镇)、石天堂(白沙镇)、潘启恩(鱼湾镇)、周京科(大镇镇)、石喜富(石灰铺镇)、陈其水(浛洸镇)、张其森(石牯塘镇)、曾庆相(横石塘镇)、伍杨付(大湾镇)、陈今(行政科)、巫考安(行政科)等。


1987年6月26日~7月2日,国家农业部在杭州召开“茶叶生产系列化服务经验交流会”,参会代表102人。


1987年7月7日,中国农业银行英德县支行以(87)英农银社字第8号《关于我县发展新式茶园十二万亩,要求贷款一亿元的请示报告》上报韶关市分行、广东省分行。


1987年7月24日,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以(1987)粤茶贷字第081号文奖《关于英德县建立出口茶叶生产基地投资问题的报告》上报广东省人民政府。

1987年7月25日,广东省经贸委以省经贸计字(1987)第508号《关于英德县建立茶叶出口生产基地的会议纪要》同意确定英德县建设12万亩大叶红碎茶出口基地茶园项目,从1987年分四年建成,每年3万亩,按每亩投资800元计,共投资9600万元;连同建设20座红碎茶加工厂共投资1600万元,基地项目共投资1.12亿元。


1987年8月13日~15日,英德县人民政府在县城举办茶叶技术培训班,邀请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茶叶研究所等教授5人授课,各镇主管茶叶领导、茶叶局等60多人参加培训。


1987年8月15日,英德县茶叶局写出《关于筹建英德茶叶精制厂几个定案的请示》上报英德县人民政府。


1987年8月17日~26日,浛洸、石牯塘、石灰铺、鱼湾、桥头、白沙、大镇等7个镇,分别邀请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到镇政府授课。参加授课人员有镇、村干部和种茶专业户等共518人。


1987年8月24日,英德县茶叶局写出《英德县茶叶基地建设情况汇报》上报省、市、县政府和相关部门。


1987年9月21日~30日,广东省农业厅在英德举办“广东省茶叶技术培训班”。学员除广东各产茶县外,还有海南省、江西省派出的学员100余人参加培训。


1987年10月12日~16日,广东、广西、云南三省四县茶叶考察团到英德考察交流,考察了省茶科所、红旗茶厂、茶山茶园、红星茶场高产茶园、红星茶厂、红光分场英红一号茶园、石灰铺、石牯塘、浛洸、茶树良种场茶园茶厂,作了总结交流会。陈杖洲等全程陪同。


1987年11月,联合国难民署理查得·林温斯顿,驻华代表黎明·查尔,前来英红华侨茶场考察印支难民安置情况。之后,曾拨款在美村分场建立示范茶园。

1987年11月10日,由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起草的《广东省红碎茶标准》在广州通过审定。


1987年12月8日,英德县茶叶局写出《英德县一九八八年茶叶开发项目所需投资的报告》上报中共英德县委、英德县人民政府、县农委。

1987年,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创制乌龙红茶和健体乌龙茶。英德茶叶局成功开发胶股兰茶。


1987年~1990年,英德茶区派出袁学培、崔锦明、陈廷锐等三人前往南美玻利维亚指导茶业生产。


1987年,英德县茶叶局与英洲茶机厂合作,以引进的JS-6型袋泡茶机改进而成yzo-6型袋泡茶自动包装机。研制成功YZ65型袋泡茶外袋纸封口机。YZ-20型芯式热风发生炉。


1987年,英红一号上送全国茶树品种委员会审查,成为国家级茶树良种。


1987年,英德茶叶单产达到1330公斤/公顷(88.67公斤/亩)的最高纪录。


1988年1月16日~19日,广东农业厅在英德召开“广东省茶叶产销工作座谈会”。英德县茶叶局陈杖洲副局长作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英德大叶红碎茶基地步伐》的发言。


1988年1月23日,英德县茶叶局、英德县外贸局联合写出《关于开征茶叶特产税以来的情况反映》上报英德县人大常委会。


1988年2月4日~6日,英德茶叶局邀请华南农业大学郭带英副教授前来讲授“茶树栽培技术”课。


1988年2月10日,英德县茶叶局写出《请求对茶叶生产企业实行税前还贷的报告》上报英德县人大常委会、英德县人民政府。


1988年2月21日,英德县茶叶局写出《请求减免英德茶叶总公司所得税及县茶树良种场产品税的报告》上报英德县税务局。


1988年3月5日~9日,陈杖洲参加农业部在安徽歙县召开的全国茶叶技术推广座谈会。在会上陈杖洲作了“英德茶叶基地建设进展与提高大叶红碎茶品质综合技术推广项目进展”的发言。


1988年3月上旬,广东省农业厅在广州召开基地建设汇报会,英德县茶叶局陈杖洲副局长参加了会议,作了《集中力量抓好茶叶基地建设,面向生产搞好系列化服务“的汇报。


1988年4月8日,英德县人民政府写出《关于要求解决基地茶园化肥指标的报告》上报广东省农委。


1988年5月2日,英德县茶叶局写出《关于申请新建县制茶厂第二期工程的报告》上报英德县计委。


1988年5月10日,英德县茶叶局写出《英德县茶叶基地建设进展情况汇报》上报省、市、县政府。


1988年5月11日,英德县人民政府以英府秘[1998]24号《关于请求解决基地新茶园抚育管理资金的请示》上广东省人民政府。


1988年7月14日,英德县茶叶局、英德县乡镇企业局联合编制《关于申请新建岩背乡制茶厂的可行性报告》上报中共英德县委、英德县人民政府。


1988年9月,“幼龄茶树弯枝养蓬高产技术研究”,通过省农科院主持的成果鉴定。


1988年9月2日~21日,广东省农业厅方金福、英德县茶叶局陈杖洲等前往云南凤庆、昌宁、临沧等地考察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受到各地热情接待,并进行广泛交流,受益匪浅。


1988年10月1日,英德县茶叶局写出《建立英德茶叶精制厂的可行性报告》上报英德县人民政府。


1988年10月11日~13日,云南省德宏州茶叶考察团一行12前来英德考察了英红西走马坪英红一号茶园、红星高产试验茶园、茶科所、县茶树良种场、石牯塘茶场、红旗茶厂等,陈杖洲等全程陪同。


1988年10月18日~21日,广东省农业厅环境监察站黎南华站长一行4人前来英德茶区进行茶园环境监测,抽查了白沙、英华、石牯塘、浛洸、石灰铺、茶树良种场、茶果场、英红、红星丰产园茶园土壤,经检测各项指标合格。英德县茶叶局陈杖洲、朱建忠全程陪同。


1988年10月,石牯塘茶场生产的英德绿茶特级获广东省茶叶评比优质茶奖。


1988年10月,县茶树良种场生产的英德绿茶特级获广东省茶叶评比优质茶奖。


1988年10月,省茶科所生产的大雁牌清明碧绿获广东省茶叶评比优质茶奖。


1988年11月4日,在云南昆明召开的“中国茶叶经济与贸易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由陈杖洲宣读《搞好茶叶商品基地建设系列化服务的做法和体会》一文,后刊登在广东茶叶1989年第1期首篇。


1988年11月15日~19日,派代表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茶叶技术推广座谈会”,陈杖洲在会上作“英德茶叶局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汇报,后由国家农业部向全国推广英德的经验。文章以“茶叶生产系列化服务的做法和体会”被编入《全国茶叶技术推广工作典型经验选编》。


1988年,根据国务院外贸体制改革方案方案实行“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实行代理”的方针,对以生产出口红碎茶为主的英德茶区冲击很大。


1988年,广东省标准计量局发布DB/440000×55-1-88广东省红碎茶标准。


1988年,英红九号被广东省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茶树良种。


1988年,英德县茶叶局被吸收为“中国茶叶学会团体会员”。


1988年,广东省茶叶科所开展的“幼龄茶树弯枝养蓬高产技术研究”获广东省农科院技术进步二等奖。


1988年,省茶科所等单位开展的“粤北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研究”获广东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省茶科所开展的“品常春健体乌龙茶研究”、“油桐尺蠖的发生与防治技术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9年初,英德县茶叶局开始承担广东省农业厅下达的“发展名特优农产品·茶叶项目”。


1989年1月,经英德县人民政府批准,英德县茶叶技术推广服务站成立,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


1989年1月28日,广东省委郭荣昌副书记,清远市政府张超崇市长等一行来英德视察茶叶生产。县政府领导朱明接陪同视察石灰铺、石牯塘等地茶园,认为满意,鼓励要把英德的茶叶基地进一步发展扩大。


1989年2月20日,广东省外经委、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领导前来英德调研茶叶生产。


1989年3月8日,在中共英德县委常委吴东明主持下,一致通过成立“英德茶叶集团公司”和“集团章程”。


1989年3月28日~4月1日,派代表参加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提高外销茶品质综合技术座谈会”,陈杖洲作“提高大叶红碎茶品质技术试验示范项目”总结汇报,得到全国农技推广总站的充分肯定。


1989年7月,陈杖洲应韶关市人民政府邀请前往乐昌庆云帮助茶叶扶贫。


1989年8月,英德县制茶厂建成,为国营企业。


1989年8月3日,石牯塘茶场生产的红碎茶2号被评为全国优质茶。


1989年8月29日~9月1日,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到英德视察,县政府领导人陈庆泉、叶刚等陪同到县茶果示范场、浛洸镇等视察茶叶生产等。


1989年10月起,英德市组织茶叶技术经济服务队开展机械修剪、除虫等服务。


1989年10月25日,广东省农业厅派出陈栋、方金福、郑如钦等来英德调研茶叶生产。


1989年10月,英德县茶叶局组织服务队剪茶除虫。


1989年11月1日~3日,英德县茶叶局严国辉、陈杖洲等参加在普宁华侨茶场召开的“广东省机械化采茶技术示范推广现场会”。


20世纪90年代,江惠生担任英德市市委书记期间,规划在英城东区(北江以东的大站区区域)建设一条长22公里、宽80米的东城中轴线杨万里大道,与西城中轴线英洲大道平行;在大站火车站广场、市汽车站前大转圈(浈阳路与和平路交汇处)各竖立以唐代采茶女为原型的铜像;在浈阳路与桥西路交汇处建设一座高27层的五星级茶苑大酒店,设置茶园路、茶叶博物馆、茶叶一条街;将茶树花定为市花;出版《英德茶叶》一书。


1989年9月23日,英德县茶叶局农民技术职称领导小组成立,陈杖洲任组长,邓建军、冯汝安为成员。


1989年11月1~3日省茶学会在普宁华侨茶场召开机械化采茶试验示范现场会参观了“微机控制乌龙茶机械化连续做青设备”示范,县茶叶局派出代表参加此次会议。


1989年,创制英德高级红茶金毫红茶。


1989年,省茶科所生产的大雁牌品常春健体乌龙茶获省科委优秀科技产品三等奖。


1989年,石牯塘茶场生产的英德红茶碎2号获农业部全国茶叶评比优质茶奖。


1990年10月,农业部在潮州市召开“全国茶叶优质、高产、高效益经验交流会”,陈杖洲撰写《获得茶叶优质、丰产、高效益的做法和体会》一文,并指定在大会发言。由于正在华南学习而未能参会。


1990年12月9日~12日,广东省茶叶学会在肇庆召开会代表大会,陈杖洲参会并在会上作《建设英德生态茶业初探》发言,博得与会者的好评。


1990年,省茶科所开展的“黄叶水仙茶树新品种选育”获广东省农科院技术改进二等奖。


1990年,石牯塘尧西茶队培植的一株矮化型茶树王,高107cm,茶树冠面565×545cm,产鲜叶54.75kg,折干茶12.6kg,成为世界茶树王。


1990年,英德县茶园面积5544公顷(83160亩),总产4375吨,平均亩产72.44公斤(按投产茶园4026.53公顷(60398亩)计算,折合每公顷1086.54公斤,达到全国单产最高水平行列。


1990年~1993年,英德茶区派出冯汝安、谢荣光两人前往南美玻利维亚支援发展茶业。


1990年2月,英德县编委批准给予县茶树良种繁育场5个事业编制。


1990年2月,英德县茶叶局与英红茶场、省茶科所组成“粤北机械化采茶协作小组”,协作组由陈杖洲任组长,开展机械化采摘技术研究,并取得进展。


1990年8月24日~9月1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俞永明研究员、吴洵研究员、葛铁君研究员、杨钟鸣助研等到英德茶叶局、石牯塘、英红、省茶科所调研指导,陈杖洲全程陪同。


1991年,英德县人民政府以英府发(1991)33号《关于进一步巩固发展茶叶生产有关问题的通知》。


1991年10月24日,英德县茶树良种场、石牯塘茶场生产的英德绿茶分别获得第二届中国抗衰老优化产品金奖和中国美食优化科学金奖。


1991年10月,英德县茶叶经济开发中心成立,为茶叶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事业单位。


1991年,全国茶叶出口系统经理会议决定:“控红、管绿、理特”的六字方针,英德红茶的出口受到严格控制,在这种形势下,英德茶区迅速作出调整茶类结构的方针,将“红碎茶”改制为“工夫红茶”,并进行“红改绿”,使英德绿茶逐渐进入消费者品饮的茶叶,成为广东省优质茶与名茶;从工夫红茶逐渐创制了高香红茶、金毫红茶、乌龙红茶、荔枝红茶。英德茶区形成了红茶、绿茶、青(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六大基本茶类均衡生产的格局。


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GB/T137838-1992第一至四套红碎茶标准,英德执行二套样标准。


1992年4月,英德县茶叶局邀请华南农业大学除祥浩教授、陈国本教授来英德鉴定苦丁茶,鉴定结果认为,英德苦丁茶为冬青科冬青属苦丁茶种,学名为Ilex Kudigcha L.J.Tseng,是正宗苦丁茶。


1992年5月13日~15日,国家农业部黄继仁处长、陈直科长等在广东省农业厅黄雄处长、陈栋科长的陪同下到英德调研建立茶树良种场和茶树良种繁育等相关建设情况,局领导严国辉、袁学培、陈杖洲等参加汇报与调研。


1992年6月5日,英德县茶叶局陈杖洲副局长受广州硫酸厂邀请,参加蔬菜、茶叶专用复合肥鉴定会。


1992年6月15日~17日,陈杖洲参加广东省技术交易会。


1992年6月28日~30日国务院侨办廖晖主任一行12人到英红华侨茶场视察。


1992年8月19日~20日,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埃尔·米歇尔·方田,在省市侨务办领导倍同下,到英红华侨茶场视察该署援建的茶叶基地。


1992年,在马口英德茶厂建立提取茶多酚、咖啡碱、保鲜剂等深加工厂。


1992年10月开始建设农业部、省农业厅、县人民政府三方共同投资的“广东省英德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场”,成为全国14个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场之一。


1992年10月19日,英德县人民政府编制办发文同意成立“英德县茶叶经济技术开发中心”,为事业单位。


1992年,从潮州引入凤凰单丛10大香型种植于县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场。


1992年12月,广东省农业厅同意英德茶叶局苦丁茶研究开发项目立项。


<
首页     |     公司简介    |     新闻动态    |     产品系列    |     生态茶园    |     茶与文化    |     招商加盟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英德市红门红茶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933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