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茶与文化

英德红茶大事记(上)

时间:2017-12-15 14:27:16 浏览次数:4640 来源:原创 编辑:红门红茶业

此文及英德红茶大事记(上)来自作者陈杖洲先生

这里介绍的是新中国以来英德红茶的大事记


1949年12月,英德县茶园面积20公顷(300亩),茶叶总产3000公斤。


1951年3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致夫人邓颖超的信中说:“西湖五多,我独选其茶多,如能将植茶、采茶、制茶的全套生产过程探得,你才称得起‘茶王’之名。否则,不过是‘茶壶’而已”。


1951年夏,创办广东省英德农场。1955年,英德龙头影劳动改造管教队与英德农场合并。1959年,英德农场、英德硫铁矿、新生三厂合并组成“广东省地方国营英德新生联合企业公司”。1965年更名为“广东省英德茶场”。1978年更名为“广东省英红华侨茶场”。1998年,更名为“英德市英红镇”,保留“英红华侨茶场”场名。


1953年,英德农场开始试种茶。


1954年,英德茶园面积升至44公顷(660亩),总产升至8750公斤。


1955年,广东省农业厅从云南凤庆调入云南大叶种茶籽在英德农场试种成功。


1956年,英德茶园面积上升至900公顷(13500亩),茶叶总产上升至35000公斤。


1956~1957年,广东省农业厅副总工程师罗镈鍒教授两次随中国农业代表团赴印度考察,回国时带回大叶红碎茶加工工艺和加工机具技术资料以及阿萨姆茶种子,为英德最早创制优质大叶红碎茶奠定了基础。带回阿萨姆种子种植在今省茶科所茶厂背、今英红九号嫁接园,为选育英红1号、五岭红、秀红等国家级茶树良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956年,苏联专家农场(今英红)英德茶厂(今红旗茶厂)图纸。1957年动工兴建建成。


1957年开始,印尼、泰国、越南、法国、美国等26个国家难侨8000多人先后来到英德华侨茶场。


1957年,在广东省农业厅、广东省茶叶进口出口公司等帮助下,由省农业厅总工程师罗镈鍒主持,研制用条红轧制的红碎茶成功。


1957年前后研制成功第一台水力木制揉捻机,继之又推出金属CKS-90型、CRD-70型揉捻(切)机,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1957年,在英东创办“英德华侨茶场”。


1958年9月16日,毛主席向全国发出:“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号召。


1958年8月,周总理题词:“茶叶生产,前途无量”。


1958年,由罗镈鍒总工程师主持,研制成功用云南大叶鲜叶直接加工的中国最早的大叶红碎茶。1959年开始出口欧洲,赢得极高声誉。


1959年8月27日,朱德委员长题词:“大力发展蚕桑、茶叶、水果生产,满足国内人民生活和出口需要”。


1959年1月,广东省农业厅、公安厅联合在英德坑口嘴建立英德茶叶试验站。


1965年3月改建为中南茶叶科学研究所,1973年8月更名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012年5月更名为广东省农科院饮用植物研究所。


1959年,新生公司茶机厂研制成功6CH-120型链板式茶叶烘干机,行销全国。


1960年,英德茶叶试验站开始收集茶树品种,建立品种园。


1961年5月,英德茶叶试验站与新生公司茶机厂联合研制成功具有顺揉、倒切功能的6CKS-90型、70型盘式揉切机。


1961~1963年,英德新生联合企业公司症状村茶厂改装烘干机输送带,用百页板和匀叶器代替人工下茶,实现自动上叶,均匀一致,厚薄可控,一次连续烘干。


1962年,英德华侨茶场开始种茶,面积13.73公顷(206亩)。


1962年,由广东省农业厅罗镈鍒副总技师主持完成的英德农场美村、走马坪三块优质高产试验茶园首次创我国茶叶亩产干茶超千斤(505公斤)的记录。


1963年,英德茶叶产量达到598.5吨,上交国家红茶337.373吨(6747.46担)。


1963年,英德茶场17队种植的1.08亩云南大叶种高产试验茶园亩产干茶472.2公斤(944.4斤)的高产纪录。


1963年,英国女皇伊丽莎白在盛大宴会上,用英德红茶FOP(叶茶一号)招待宾客,并用作皇室礼品用茶。从此,英德红茶成为英国皇室用茶。


1963年,中南局书记陶铸视察英德,指出:“种茶如摇钱树,采茶好比发工资”,指示英德“要把茶园建成公园,绿化好祖国南大门,要办好茶叶基地”。提出:“英德第一步种茶10万亩”的发展规划。随后,广东省委、韶关地委指示英德县委充分发挥山坡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业生产。


1963年,中共英德县委、县人民委员会根据陶铸书记的指示,组织各级领导到国营英德农场现场参观。是年冬,首先在桥头、青塘、白沙、鱼湾、大镇、沙口、望埠、大站、西牛、大湾、石灰铺、石牯塘等12个公社和县属国营培红茶场进行垦荒种茶。至1964年底,茶园面积达到1771公顷(26565亩),比1963年底的834公顷(12512亩)增加937公顷(14053亩)。


1964年,中南局书记陶铸再次视察英德。在视察英德大面积高产茶园样板后指示:“要提高茶叶单产、总产,创制优质红碎茶出口到国际市场上去才有竞争力,请进行研究”。并指示:“要把英德建成培养茶叶人才基地、茶叶科研基地、出口红茶生产工艺基地”。指示“兴办中南茶叶技术学校”,成立“中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将“英德新生联合企业公司”更名为“英德茶场”。并为上述三个单位挥毫题名。之后,按照陶书记的指示于1965年兴办了“广东茶叶技术学校”,校址在原新生公司老场部,只办了一届,为中南五省(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培养了297名茶叶技术人才;在原英德茶叶试验挂牌成立了“中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即现今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当时的科技人员除原有的外,其余从浙江、安徽、湖南和英德茶场调派;“英德茶场”挂牌在北江河畔的“新生公司”新场部,即后来的“英红华侨茶场”场部。这三个单位都建筑了门楼,将陶书记的题名模刻上,可惜在文革风波中被铲除,后广东茶叶技术学校校牌已找到,并将陶书记题字用相机拍摄下留存。


1963年~1964年,英德新生联合企业公司派出黄是普、温祥伟两位技术人员到柬埔寨指导种茶。


1964年,农业部、商业部、外贸部、公安部联合在英德茶场系统研究红碎茶加工工艺,取得重大进展,工艺基本定型。


1964年,茶叶萎凋槽在英德茶厂问世。槽长15m,宽1.5m,高0.9m,配7号轴流风机,萎凋帘用线连竹圆条,并试验研究出一套萎凋工艺技术。


1964年,成立“英德县茶叶委员会,由一名副书记任茶叶委员会主任。


1964年5月,英德县经济作物局成立;1965年更名为“英德县茶叶局”。


1964年,英德开始建立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联办茶场。


1965年,英德被广东省政府确定为广东省茶叶出口商品基地;后又被国家五部委确定为“国家大叶红碎茶出口商品基地”。当年,茶园面积达到3053.47公顷(45802亩),总产达到910吨,红茶收购量达到890.6吨,绿茶0.4095吨。


1965年10月,朱德委员长在视察广东返回北京途中,朱老总在英德站停靠的专列上接见了英德县委主要领导和县茶叶局长。朱老总说:“陈老总(指时任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交代我转告英德同志,英德茶叶要加快发展,因为世界很需求,尤其是英国人很喜欢英德红茶。一定要把茶叶搞上去,要搞出大名堂来”。传达完陈老总指示后,朱老总指示英德同志:“英红被外国人称为‘后起之秀’,为我们的国家争了光,这是你们的功劳,连我们也争光嘛!你们呢,要把茶叶搞得好上加好。茶叶搞上去了,人民生活也改善了,再说,也莫让陈老总在国际友人面为难嘛!你们要好好干,有什么困难请找省委,我已对他们说好,省委是很重视的”。广东省委在传达朱德委员长对英德发展茶业的指示:“要从支持世界革命的需要,从外交斗争的需要和服从国家的高度,去认识发展茶叶生产的重要性”。


1965年5月,开展机械采茶试验(在英红八分场茶山队进行)。


1965年6月,广东茶叶技术学校在原英德农场场部建成,7月开始招收学生共297人(包括英德县人民政府保送10名学生),分为6个班;共有教职员工43人,校长由英德茶场章义敬场长担任,副校长黄生主持学校日常工作,学制三年,1968年7月毕业,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1969年2月停办。之后,原茶校老师丁俊之、曾莉冰、刘佩娥、邓阳发、邝伟儒等调华南农学院任教,方金福老师调广东省农业厅、李伟生老师调浙江供销学校,其它老师大部分调广州,大部分留任省茶科所、英德茶场。


1965年,创立“金帆”牌英德红茶品牌。


1965年,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庄晚芳应邀前来英德考察,并在英德茶场作报告。


1970年,英德茶场茶机厂研制成功洛托凡式7051型卧式转子揉切机,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72~1980年先后研制成功230型、400型、450型和ZHZ30型、25型与6CRQ16、18、20、25、30型系列棱板式转子揉切机。之后,还研制成功远红外干燥箱、烘干机、烘干杀青机和高压静电拣梗机等。


1971年开始,红星茶场五大队9.26亩高产茶园到1985年共15年平均亩产干茶941.6斤,1975~1981年连续7年超千斤,其中一块试验茶亩产干茶达到1410斤(705公斤)的世界高产纪录。


1971年,红旗茶厂率先在全国建立红碎茶初制机械联装的生产流水线。


1972年,红旗茶厂率先在全国建立红碎茶自动化空调发酵车间。


1973年,红旗茶厂率先在全国建立红碎茶匀堆装箱机械联装。


1973年,红碎茶转子机揉切法取得成功。


1974年,英德县被确定为“国家年产茶五万担以上大叶红碎茶出口商品重点基地县”。


1974年,一种适应社队茶场使用的英CH-50型自动烘干机在英德县英城茶机厂研制成功。


1974年~1976年,英德茶场研制出高压静电拣梗机。


1975年,美国茶叶协会副主席沃特海姆(Wetlthicm)在英德茶场参观时,曾谈及阿根廷虽已全部推广机械采茶,但其机采品级较为低下。


1975年,英德黄陂茶场用开沟犁开垦茶沟。


1977年,红星茶场1.54亩试验茶亩产干茶705kg(1410斤)的世界纪录。


1978年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制茶室江满琼、林茂河、曾佛桂等运用乌龙茶做青方法与红茶加工工艺相结合试制乌龙红茶,国内外客户评价:“有类似斯里兰卡高山茶的花香”。


1979年9月,英德县五大基地调查组写出《关于建设茶叶生产基地情况调查报告》。


1979年,英德县茶机厂研制成功沸腾式茶叶烘干机,1982年定型,1983年通过县科委鉴定。


1979年,英德华侨茶场922001唛红碎茶在长沙举办的全国红碎茶评比获第2名。


1979年,阿姨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开展红碎茶加工车间空调试验。


1979年,省茶科所开展的“幼龄茶树分段修剪技术”获广东省科学大会奖。


1979年~1980年,大湾、鸡蓬、石牯塘、横石塘、石灰铺、茶果场、白沙、沙口农场等8家茶厂改制红碎茶成功,为增加英德红茶出口量和增强创汇能力起到一定作用。


1979~1980年,广东省茶叶研究所在高温干旱的3~4轮茶进行喷灌试验表明,增产率达到19%~26.9%。


1980年1月20日,英德接收越南难民15700余名(其中1979年4200余名),安排在英红、英华、黄陂等3个华侨茶场,从事茶叶生产。


1980年,英德集体茶场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11月8日,建国后英德第一家由政府统一组织在省会广州市一德西路489号开办的第一家包括茶叶在内的英德展销部。


1980年,英红华侨茶场红旗茶厂试行全面质量管理(TQC)工作。


1980年9月,英红华侨茶场组织全场茶园土壤普查,历时半年,于1981年5月编制《英红华侨茶场土壤普查报告》。


1980年,英红华侨茶场红旗茶厂生产的英德红茶02234被评为全国红碎茶质量评比第一名;英德红茶02237被评为第二名;红星茶场生产的英德红茶被评为优质茶。这是戝红茶首次参加全国性茶叶评比获得的殊荣。


20世纪80年代,从肯尼亚引进CTC机后仿制应用于生产。红卫茶厂研制出卧式多级摩擦静电拣梗机(1980年),还先后研制成功6CHO5-2型风带式沸腾烘干机(1982年,英城茶机厂)、茶叶成套拼堆机(1986年红旗茶厂)、半自动袋泡茶包装机(1987年英城茶机厂)、6CSS-90型自动扫筛机(1987年红旗茶厂)、静电拣梗机(1988年省茶叶研究所)、远红外烘干机(1988年省茶叶研究所)。同时,英红茶机厂还生产CJ-100型解块筛分机,平面圆筛机、抖筛机、75型静电拣梗机、卧式多级摩擦静电拣梗机、6CX-7型茶叶风力选别机。


1980~1983年,英红华侨茶场下功夫狠抓低产茶园改造,改造面积达到11934亩, 占全场总面积的77%,成效显著。总产1985年达到1446.5吨,比低改前的1979年507.7吨增加938.8吨,增长1.85倍;单产每亩1985年为86.62公斤,比1979年32.77公斤增加53.85公斤,增长1.64倍。


1981年,省茶科院开展的“云南大叶种种植密度丰产研究”获广东省农业厅技术改进四等奖。


1982年9月25日~30日,英德县人民政府组织各茶叶单位派出人员到江西赣南安远、龙南、定南等县参观茶叶生产。


1982年9月23日~24日,广东省茶叶研究怕主持完成的茶树回剪改造技术研究和英红一号茶树良种选育研究成果通过鉴定。


1982年10月19日~20日,广东省茶叶研究所主持完成的“乌龙红茶”科研成果通过鉴定。


1982年秋,广东省茶科所生产的英德大叶种绿茶作为国礼赠送巴基斯坦总统,总统回赠金杯,并对礼茶给予高度评价。


1982年12月1日,英德县茶叶研究所主持完成的“乌龙红茶”科研成果通过鉴定。


1982年11月~1983年1月,英德县在广东省农业厅统一布置和指导下,开展了全县茶园普查登记工作。普查核实全县茶园面积为39774.18亩(省属国营茶场28883.48亩,社队茶场10890.7亩),其中采摘茶园37729.06亩(省属国营茶场26841.52亩,社队茶场10887.1亩),幼龄茶园2045.12亩(社队茶场2041.96亩,省属国营茶场3.6亩)。


1983年初,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辑出版《广东茶叶科技》杂志,为季刊,一年出版四期。


1983年3月31日~4月1日,由英城茶机厂研制成功的6CFH05-2型热风带式沸腾烘干机和英CH-50型自动翻板烘干机通过英德县科委组织的专家团的鉴定。


1983年5月3日,英国布洛克帮公司波特先生访问广东省茶叶研究所。对茶科所生产红茶评价“汤色红亮,香气鲜爽,滋味鲜强浓厚”。


1983年5月17日,澳大利亚布什(BUSHELL)公司茶师兼购买部经理埃蒂(ROGERETTY)先生访问广东省茶科所。在茶科所审评乌龙红茶时评价:“我看了许多中国红茶,这是最好的,有斯里兰卡高档茶的风格”,说每公斤值2.5美元。


1983年,英红红旗茶厂生产的英德红茶碎2号获国家商业部全国茶叶评比评为优质茶。


1983年,英红红旗茶厂生产的英德红茶碎3号获国家外贸部全国茶叶评比评为优质茶。


1984年3月6日~7日,英德茶叶学会在英德县城召开一九八三年年会。会议收到各类论文30篇,并奖论文汇编成册。


1984年3月7日~10日,广东省华侨企业总公司在英红华侨茶场举行1983年茶叶质量评比会。经评定英红红旗茶厂生产的321053,322053茶为红碎茶第一名,并获厂际劳动竞赛第一名,红光茶厂红碎茶获得第二名。


1984年7月1日,经英德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英德县茶叶公司,与英德县茶叶局合署办公。


1983年7月12日,英德茶叶学会成立。


1984年,国家改革茶叶统购统销为议价购销,英德茶叶开始议价收购。


1984年7月,英德县茶叶公司成立,为国营企业,为英德县茶叶局下属单位。


1984年8月26日~9月7日,广东省农业厅委托省茶科所举办广东省红茶、大叶青茶采制技术培训班,32人参加了培训。


1984年,英红华侨茶场根据中央(84)1号文“国营农场应继续进行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办好家庭农场”的精神,举办了2000多个职工家庭茶场,承包了全场15900多亩茶园。


1984年,红旗茶厂建立广东省第一间空调发酵车间。


1984年,英红红旗茶厂生产的英德红茶碎二号获国家商业部全国茶叶评比第一名。


1984年,英红红旗茶厂生产的英德红茶碎二号获广东省全省茶叶评比第一名。

<p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

首页     |     公司简介    |     新闻动态    |     产品系列    |     生态茶园    |     茶与文化    |     招商加盟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英德市红门红茶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93316号-1